截至2020年底,全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達到5788家,非國有博物館增至1860家,行業博物館達到825家,類型豐富、主體多元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我國也是近20年來世界上博物館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今年全國兩會上,圍繞如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實現博物館從數量上的增長到高質量發展上的飛躍,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探索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
“相比于傳統博物館,智慧博物館運用網絡化、系統化、數字化的手段和載體,在管理方式、公共服務、展覽體驗、藏品保護、文化傳播等方面進行全面智慧提升,成為當今世界博物館發展的新趨勢?!痹谌珖舜蟠?、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看來,加強智慧博物館建設,不僅有利于加快數字資源采集,提升館藏文物保護能力,豐富數字文化內容供給,發揮博物館展陳、教育等服務功能,提高博物館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資源的保護利用,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發展智慧博物館,打造博物館網絡矩陣?!?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2021年5月,九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智慧博物館,以業務需求為核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逐步實現智慧服務、智慧保護、智慧管理?!?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實施一批智慧博物館建設示范項目,研究制定相關標準規范?!?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由此可見,國家對建設智慧博物館已經有了明確任務和相關要求?!眳谓ㄖ姓J為,因此有必要研究制定《智慧博物館建設工作條例》,明確智慧博物館的定義、類別、建設要求、評定規范、考核驗收、社會服務等事項,為各地開展智慧博物館建設提供根本遵循。
“制定智慧博物館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各省市不同情況,明確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周期、建設數量以及資金保障、技術保障、人員保障等政策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實施?!眳谓ㄖ薪ㄗh,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用,加強博物館數字化專業人才培養。同時,從加強博物館管理、完善藏品數字化建設、提升策展水平、改進觀展體驗等方面形成標準規范;認真研究博物館智能化建設過程中的產權問題,做到產權明晰,資源共享。
“智慧博物館建設是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和博物館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是在融合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博物館建設成果基礎上,利用最新信息網絡技術而形成的博物館運維新模式?!比珖舜蟠?、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齊玫認為,智慧博物館作為一個以核心業務需求為導向、創新科技發展的有機體,必將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迭代演進,為博物館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在蓬勃興起的博物館建設中作出示范。建設碳中和與智慧博物館示范區是新時代博物館發展的新機遇。
齊玫建議,以正在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北京為例,在政府有關部門及各類社會組織的支持和引導下,各方加強合作,力爭打破體制限制,針對不同情況采取提升等措施,推進現有博物館從低碳運行向碳中和方向轉換,各相關主管部門適當給予經費上的支持,推動全市博物館整體發展,積極探索多種方式支持北京碳中和與智慧博物館建設發展,努力開創碳中和與智慧博物館發展的新局面,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加快制定博物館法
“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正處于歷史最好時期。同時也要看到,目前博物館相關法制建設仍有明顯不足?!比珖f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說,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建設如火如荼,博物館事業發展質量水平顯著提升,相比之下,博物館既有法規在應對考古發掘品配置、博物館之間藏品交流、文物鑒定和市場交易、智慧博物館建設、數字化文化產品生產、綜合性文博人才培養等方面明顯能力不足,迫切需要通過立法來從根本上給予制度支撐。
“總體來看,博物館相關法律層級還是不夠高。在博物館相關法制體系中,《文物保護法》只是從文物收藏單位的角度對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做出過規定,專門性的博物館法律尚付諸闕如。2015年國務院頒布的《博物館條例》是現行有效最高位階的法律性規范?!蓖醮悍ㄗ⒁獾?,在實際工作中,博物館規范體系主要仍以形式多樣、龐雜分散的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呈現,大多停留在宏觀指導層面,很多實際問題無法解決。
由于實行屬地管理,文物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邊界模糊,博物館文物資源協調能力不足;現行政策制度對社會捐贈資金的激勵力度不大,缺乏足夠的社會吸引力;博物館規模條件差別巨大,功能定位不盡規范統一等,一些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也有必要通過專門立法來盡快予以規范。
“盡快將博物館立法補充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之中,由相關專委會加強統籌協調,開展立法調研,啟動立法程序?!蓖醮悍ńㄗh,充分征求不同類型博物館以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廣泛凝聚行業及社會共識;明確突出重點、分類管理、規范有序、強化導向原則,將不同類型博物館的功能定位、使命職責納入法制框架,把文物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分離開來,加強博物館資源整合,
有效破解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藏品權屬不清、館際交流不暢、文物活化難等改革難題,切實保障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雙減’不只是為了讓孩子多一些休息和玩耍的時間,而是讓他們真正獲得素質教育的過程和全面發展的結果。這也關系我國校外教育助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以助推基礎教育改革等國家戰略的落地?!比珖f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袁靖在談到廣受家長關注的“雙減”話題時說道。
近年來,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家文物局、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就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青少年教育做出相關規定。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以‘教育’作為首要目的和功能,也是‘雙減’后校外教育非常好的去處?!痹刚f,“我們要促使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深度結合,仍需要加強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動?!?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雖然,我國博物館事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與龐大的中小學教育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博物館校均、生均占有量不高,且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差別、東西部差距明顯。我國博物館對未成年人減免費開放制度已基本建立,但各級政府對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結合事業尚未有專項運營補貼。同時,我國博物館針對中小學的教育活動遠未發展到館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及展覽進校園等中長期合作。
袁靖建議,部分省市先行先試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結合,中小學可依據與學校特色整合原則、學校項目優先原則、就近就便與各類博物館展開合作。
“博物館教育不能落下偏遠農村的中小學生,”袁靖說,“要加快建設博物館數字化、網絡化、敘事化、可視化的智能知識資源庫,給予農村教育機構5G、云技術、AI、VR等方面的硬件和技術支持,確保偏遠農村中小學的學生們也能接受博物館教育?!?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袁靖坦言,要進一步提升博物館教育在社會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并用法規政策做保障,增加校外活動經費中博物館領域的占比,并通過中長期的專項運營經費作為保障。打通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壁壘,并將博物館學習落實于中小學課程,擁有課時保障。由教育部門牽頭,將博物館教育納入課程方案、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設計等,促使博物館教育融入更普遍、更權威的各類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必修課程、學科/學術課程、單科課程、基礎型課程等。
提升文物博物館單位安全應急管理能力
“文物安全是紅線、底線和生命線,火災事故、各類自然地質災害等突發性安全事件嚴重危害文物安全?!比珖f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十分關注文物安全問題。
馬蕭林注意到,近年來,巴西國家博物館、法國巴黎圣母院、日本首里城等世界文化遺產發生重大火災事故,損失嚴重。我國文物資源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分布廣泛,管理使用狀況復雜,火災和自然地質災害等安全風險壓力大。
馬蕭林認為,加強應急管理、增強應急能力是防范化解安全風險、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基本要求,也是文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面對各類突發性安全風險,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機制、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形成強有力的應急力量,一方面可以提前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從源頭防止一些事故發生,做好“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一旦發生突發性事件,可以做到快速有序、妥善處置,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或者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員和文物安全。
“據了解,當前有的文物博物館單位還存在應急預案不完善、應急物資設備不完備、應急演練流于形式、應對能力較差等問題?!瘪R蕭林說。
為此,馬蕭林在兩會期間提交的“關于提升文物博物館單位安全應急管理能力”的提案中建議,切實將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強化應對文物安全突發事件防范的風險意識,組織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分析研判文物安全形勢,文物博物館單位列出安全風險清單,制訂相應的應對措施,從源頭上認識和防范化解安全風險。
同時,從國家層面出臺文物博物館單位規范性指導文件,進一步規范文物博物館單位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編制與演練工作,建立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增強應急處置能力,有效預防和處置安全突發事件。
“指導文物博物館單位科學編制防控火災事故、自然地質災害等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全面梳理應急處置流程,協調各方面應急保障資源,強化各項應急管理措施落實?!睘楦玫厥刈o文物安全,馬蕭林說,還應督促文物博物館單位結合工作實際,定期進行應急預案和突發事件處置演練,提高干部職工應急管理熟練程度和實戰技能。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大比武”和觀摩活動,加強示范引導,切實提升全國文物安全應急管理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