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簡介
1.北京大學紅樓保護展示工程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國家文物局機關服務中心協同推進北京大學紅樓保護展示工程。該工程是實施百年黨史文物保護展示工程的重點項目。注重系統研究、修舊如舊,將深化研究貫穿舊址保護修繕的方案制定和工程實施全過程,加強文獻檔案研究和之前參與修繕的文物專家回訪,考察北京周邊同時期同類型歷史建筑的特點,大到街區環境、小到墻縫修補,讓維修工作有據可依;加強勘察評估,對地基、墻體、木屋架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進行專項檢測,摸清文物建筑的保存現狀和安全隱患;堅持現狀整修、局部加固的總體思路,對修繕部位在反復論證、對比試驗的基礎上遵循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有序施工,盡可能保留歷史信息。豐富展陳手段,舉辦主題展覽,“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主題展覽分為6個部分、19個單元、67個展室,展出珍貴歷史圖片958張、珍貴文物史料1357件、藝術品40件、珍貴音像13個、場景再現25組,突出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系統性、藝術性,全面系統展現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光輝歷史、獨特貢獻和時代價值。2021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同志來到北大紅樓,參觀了“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
2.“紅色三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
“紅色三巖”是指以重慶紅巖村、曾家巖、虎頭巖為主的革命遺址群(共計28處)。2019年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實施“紅色三巖”聯點成片集中保護利用項目,打響“紅色三巖”特色品牌,傳承弘揚紅巖精神,努力探索新時代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創新之路。強化依法保護,發布《重慶市紅巖革命舊址保護區管理辦法》及《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保護規劃》《紅巖村及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保護提升專項規劃》,劃定保護紅線,明確管控要求。強化科學保護,實施5大修繕項目,對28處文物建筑進行全面修繕,提檔升級“紅色三巖”的配套設施及周邊環境;實施數字化保護項目,實現文物全景漫游,建立數字保護管理系統。強化育人功能,網絡展播“紅巖故事100講”微視頻,舉辦“尋找紅巖發聲人”系列活動;建設紅巖干部學院,開展“紅巖革命故事展演”;打造“紅色三巖”研學線路,自主研發專題課程。近三年“紅色三巖”革命遺址群接待觀眾2300萬人次。
3.“社會+”革命文物辦展實踐項目
聚焦建黨百年主題,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策劃推出“百年回望 紅心向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創新探索“社會+”革命文物辦展模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全程參與展覽。采用“社會+”文物征集,向社會征集(借用)文物展品237件/套,占展出文物總數56.3%。采用“社會+”合作策展,邀請30多名獨立策展人和專家學者參與展覽策劃,收集展覽建議300余條。采用“社會+”宣教傳播,組建“百人志愿者宣講團”,面向社會招募500多人作為“展覽推薦官”“展覽體驗官”。2021年6月29日開展當天,中央廣電總臺新聞聯播予以報道;展出3個月參觀人數20萬多人次,線上點擊量500多萬。
4.陜西革命舊址云傳播項目
陜西省文物局、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圍繞黨的百年奮斗的艱辛歷程和輝煌成就,聚焦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依托“互聯網+革命文物”教育平臺,首次組織全省開展“紅旗漫卷——陜西革命舊址云傳播”項目。增強沉浸感、體驗感,遴選100個重要革命舊址,運用5G、VR、視頻云等新技術手段,對其進行720度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通過手機識別二維碼,公眾便可身臨其境瀏覽革命舊址、重溫革命歷史。堅持線上線下融合,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鄉社區、新華書店建立合作機制,提高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的覆蓋面,并在陜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延安紅色書店、西安灃東管委會“紅色會客廳”、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建立“紅旗漫卷——陜西革命舊址云傳播”線下體驗中心,為黨員干部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黨史學習教育服務。本項目被“學習強國”平臺專題推介,線上閱讀量超過1600萬人次。
5.紅色故事微視頻制播和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課程研發項目
延安革命紀念館用數字科技點亮紅色記憶,探索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徑,從館藏3.6萬件館藏革命文物中遴選出一批珍貴文物,深入挖掘闡釋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拍攝制作100集《延安·延安》紅色故事短視頻,打造13節數字化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課程,讓革命文物“發聲”,讓歷史資料“說話”。100集《延安·延安》紅色故事短視頻采用“人員講述+場館實拍+歷史影像資料”的方式錄制,由延安革命紀念館的管理者、研究人員、宣講人員和“小小講解員”講述,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面帶領觀眾走近革命文物、感悟延安精神。13節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課程以“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為主線,結合青少年認知特點,融合原創手繪、動態漫畫、圖文視頻、音樂動效、熱點交互形式,拉近青少年與革命歷史之間的距離。
6.人民空軍東北老航校舊址保護展示工程
202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93066部隊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銘記光榮歷史,把東北老航校精神發揚光大”重要指示精神,扎實推進東北老航校舊址保護展示工程。加強資料搜集,組建專班拜訪或邀請老航校、七航校前輩及后代43人次參與口述史、文物史料搜集和老航校舊址考察,走訪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5個單位,收錄老航校檔案22卷30余萬字,搜集文物復制品和大量音視頻,為展陳中心建設提供支撐。統籌保護展示,修繕老航校塔臺、跑道、機堡,安裝1400米文物保護圍欄,復原修建休息草棚,復制擺放5架等比例飛機模型;對老跑道剖面的斷層展示,復原126延長米三合土跑道,安裝老航校十六字精神藝術造型及五號機堡鋼結構參觀走廊;利用兩個老機庫建成戰鷹從這里起飛和建功在萬里長空兩個展廳,展現人民空軍艱苦卓絕、輝煌卓著的奮斗歷程。為響應社會教育需求,93066部隊主動敞開舊址大門,預約接待軍地人員參觀研學。
7.再造“勝利之舟”——渡江勝利紀念館基本陳列改造提升項目
南京市博物總館渡江勝利紀念館突出及早謀劃、一體實施,做到基本陳列改造提升項目和整體修繕改造工程整體規劃、同步推進,2021年6月項目完工,7月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當月接待觀眾6萬多人次。突出鮮明主題、生動呈現,基本陳列“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戰役勝利暨南京解放展”,展陳面積3100平方米,展線365延米,展出歷史圖片246幅、珍貴文物文獻317件、圖表7幅,通過“運籌帷幄 堅決打過長江去、決戰千里 百萬雄師過大江、軍民團結 接管城市開新局、革命到底 宜將剩勇追窮寇、見證勝利 渡江精神世代傳”5個部分,運用大型雕塑、大型沉浸式場景、大型經典油畫、口述歷史影像、多媒體手段以及互動展項,以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渡江戰役進程為主線,通過10余個場景,數十幅歷史繪畫和視頻演播輔陳,突出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偉大戰略構想,渡江戰役總前委的指揮智慧,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和人民群眾踴躍支前的感人史實,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革命信念,詮釋了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真理。
8.“互聯網+長征”數字化展示與傳播項目
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實施“互聯網+長征”數字化展示與傳播項目,通過多領域多專業合作,探索科技賦能革命文物展示和革命文化傳播新途徑。注重互動式參與,開發“長征文物地圖”小程序,實現全國1600多處長征文物地理位置信息可視化展示,便捷化分類搜索、查詢和定位,讓使用者在“時空地圖”中更清晰了解長征文物、學習長征歷史;設置“文物信息上報”等用戶互動功能,引導公眾參與長征文物保護。注重沉浸式體驗,開發“強渡天險”APP,利用5G+AR技術,實現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現場的歷史場景再現,觀眾用手機對準遺址,即可360度觀看疊加與現實場景中的3D虛擬影像,在不復建、不擾動革命遺址的前提下,提升長征遺址展示的直觀性和吸引力。注重融媒體推廣,拍攝“互聯網+長征”宣傳片,組織“不能忘卻的記憶”宣傳節目,設置微博話題“光輝征途智敬歷史”,網絡閱讀量過億。
9.紅色電波中的領袖風范——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展示項目
香山革命紀念館創新策劃展示主題,打造精品展覽,實施“紅色電波中的領袖風范——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展示項目,展出珍貴文物62件/套、歷史照片50余張。展覽主題有新突破,以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起草的202封電報手稿為主要對象,通過對其集中展示和深入解讀,充分展現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杰出高超的領導才能。展覽策劃有新舉措,展覽設置了手稿電文查詢系統,便于公眾看懂電報內容、欣賞書法字體;圍繞解說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歷史背景,設置了35處“電文導讀”和“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三年戰績查詢系統”“電報朗讀”“發報互動體驗”等同展覽主題相契合的互動展項,為公眾提供優質、全方位的觀展體驗。展覽自2020年12月對外開放以來,接待團隊參觀超過6000批次,觀眾超過43萬人次。
10.推進展教融合創新,服務高校思政教育
常州三杰紀念館依托紀念館、瞿秋白故居、張太雷故居、惲代英紀念廣場,舉辦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的系列革命主題原創展覽,推進革命歷史展覽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不斷探索服務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研發定制課程,與常州大學、常州市委黨校深入挖掘、衍生開發革命主題展覽的題材和內容,聯合開展“常州三杰紅色數據庫”建設,與移動公司合作搭建“5G+VR/AR紅色紀念館”,與常州團市委共同打造“紅色足跡之旅——省級‘常州三杰’青年學習社線路”,并在“太雷青年信仰空間”融入互動參觀和教學環節,為高校提供定制化的微黨課、微團課。創新主題活動,深入挖掘闡釋傳播革命主題展覽背后的人物、故事和精神,聯合高校組織舉辦革命故事演講、紅色研學旅行、革命文物文創設計活動,創排文旅融合舞臺劇《信仰的力量——致敬常州三杰》、《永遠的青年:常州三杰》、音樂劇《白云溪上》、微電影《覓渡》;舉辦“常州三杰紅色故事宣講大賽”、線上紅色沙龍活動、“學習青年楷模惲代英、爭做三有時代新人”公開課,厚植紅色理想,涵養時代新人。該館近三年接待觀眾累計500萬人次,榮獲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江蘇省黨史教育基地、首批省級網絡素質教育基地。
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簡介
1.中共一大會址(含博文女校)保護修繕工程
圍繞建黨百年重大節點,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實施中共一大會址(含博文女校)保護修繕工程。秉持研究性保護理念,科學論證革命文物的時代價值、使用功能、傳統工藝、傳統材料,著力提升保護修繕工程質量。堅持修舊如舊,對出現起殼、脫落、風化、疏散的外立面清水磚墻采用增強處理方式覆墻面加固粘結劑,再用磚粉逐層修補并做好必要的拼色處理,恢復文物建筑外觀歷史風貌;對小青瓦屋面進行翻做,保留完好瓦片,修補瓦箍頭及“熊貓眼”裝飾,對于破損的小青瓦,特地從上海郊區找到同年代小青瓦更換,其規格、大小、厚度基本與原始瓦片相近,更好延續歷史風貌。會址經修繕開放后,前四個月接待觀眾累計109萬人次,并成功舉辦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海分會場)重大活動。
2.講好“半條被子”故事,助力沙洲鄉村振興
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圍繞“半條被子”紅色經典故事,將昔日偏僻小山村打造為理想信念教育新基地、紅色旅游新名片、小康生活新樣板、鄉村振興新典范?!鞍霔l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汝城為主線,挖掘紅色題材,講好革命故事,布展面積2200平方米,展示213張圖片、28組文物資料、22位銅像人物,再現中央紅軍在汝城“軍愛民、民擁軍”的光榮歷史和感人事跡;設立“半條被子”黨性教育基地,不斷豐富主題教育內容;整合紅色文化、綠色生態、藍色溫泉、古色鄉風、特色水果資源,發展紅色旅游,助力脫貧致富,形成以沙洲核心景區為主,紅色傳統教育區、四季果園采摘區、生態垂釣休閑區、田園生活體驗區以及生態農業景觀觀光帶的“四區一帶”為輔的發展格局。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帶來人氣、帶動人流,沙洲村把握機遇,開發特色農副產品,發展民宿、農家樂,開展“人人有技能”培訓,實現“家家有產業、個個有技能、戶戶能增收”。2018年沙洲村整村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0.48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1.71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6年的0.36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57萬元。
3.串聯紅色線路,追尋革命足跡
為更好服務黨史學習教育,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舉辦追尋革命足跡主題活動,圍繞廣州起義主題,以廣州起義部隊改編的紅四師轉戰路線為基礎,打造“追尋紅四師足跡”黨史學習教育線路,將分散多地的革命舊址、紅色史跡串點成線。打出“革命文物+”組合拳,通過主題圖片展覽、文藝展演、微黨課、大學生主題研學、紅色故事分享和經典誦讀會等多種形式,讓革命文物能感知、可體驗,將黨史學習教育送到群眾“家門口”。堅持線上線下相融合,策劃“云”上追尋“革命足跡”活動,開展線上展播,超過33萬余人次參與。
4.羅灣老屋紅色標語保護利用
江西省宜昌市銅鼓縣羅灣老屋為紅十六軍駐地舊址,現存紅色標語26條,經過妥善修繕和保管,保存狀況良好。注重社會參與,文保人員積極向產權人宣傳紅色標語保護意義及責任,簽訂紅色標語保護協議,產權人對舊址內的文物、紅色標語進行全天候保護管理,保護舊址歷史風貌及附屬設施,保持舊址的干凈、整齊、有序、無隱患。豐富宣教形式,開展紅色研學活動,開發一批寓教于游、寓教于學的紅色研學課程,將羅灣老屋打造為紅色研學基地示范點;舉辦紅色標語普查成果展,打造流動紅色驛站。紅色標語展走進廣場、鄉鎮、校園、社區,參觀人數達3.5萬余人次。
5.余村“兩山”會址保護利用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安吉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當地對“兩山”精神誕生地——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村委會會議室進行改造提升,將其打造成美麗安吉綠色發展展示館。展示館一樓全面展示余村的綠色發展歷程,二樓完整保留了當年會議室原貌,對黨員干部群眾免費開放,當地培養50余位講述人,向游客講述新時代故事,深入闡述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刻含義和重要意義。2020年接待黨政考察團及游客90多萬人次,開展各類宣講100多場次。
6.瑞金革命舊址群合理利用創新實踐
瑞金革命舊址群擁有革命舊址12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2018年以來,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創新實施革命舊址活化利用提升工程,活化展陳,讓文物說話,根據每一處革命舊址特點進行原狀陳列,提升40多個舊址的陳列展覽,推出20多個輔助陳展,真實還原蘇區工作和生活場景。依托舊址推出《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等一系列現場教學課程,《選舉》《打草鞋》等一批情景再現項目,《紅姑》《八子參軍》等一批紅色節目,增強革命歷史的感染力、教育力。推出“童心永向黨”“重走長征路”“紅色小導游”等一系列社教體驗活動,積極應用AR、VR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開發互動體驗項目。2021年“五一”期間游客人數超過7萬人次,同比增長243%。
7.百年征程 初心如磐——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活動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于2021年1月起策劃開展“百年征程 初心如磐”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主題活動。該館工作人員赴各地采訪八七會議代表后裔,制作《逐夢·初心如炬 百年傳承》系列宣傳片,并在“七一”當天面向觀眾播放。打造“VR沉浸式體驗區”,提升活動體驗感,增強互動性和參與度;工作人員、大學生志愿者結合音樂、燈光等氛圍,通過旁白、朗誦等形式帶領觀眾體驗沉浸式參觀;創作情景劇——《八七會議》,帶領觀眾回顧崢嶸歲月?!捌咭弧碑斕靺⑴c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新華通訊社、各地方教育電視臺播出的“24小時環球大直播”——《風華正青春》欄目,實現全球多點聯動、融媒多屏聯播。
8.“鋒”火傳承行動——湖南雷鋒紀念館服務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
湖南雷鋒紀念館依托獨特的德育資源,攜手省內外20余所高校,將雷鋒精神傳承與思政課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激活革命文物生命力、用紅色資源上好大思政課的特色路徑。研發《雷鋒日記賞析》網絡課程,讓思政課內容新起來,選修學生達3400余名,網絡訪問量達79萬人次。編排雷鋒相關歌舞、情景劇,定期組建宣講團通過巡展、巡講、報告會、座談會等形式前往高校宣傳弘揚雷鋒精神,讓思政課形式活起來。成立“正興學雷鋒志愿服務中心”,組建“譚荒芳工作室”“老館長故事吧”,設置志愿接待員、講解員、授課員等志愿服務崗位,吸引高校青年學生約8000人次參與,讓思政課效果實起來。
9.山河赤子心 歲月崢嶸行——“魯迅與共產黨人”紅色主題宣教活動
紹興魯迅紀念館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魯迅誕辰140周年紀念活動為契機,推出山河赤子心 歲月崢嶸行——“魯迅與共產黨人”紅色主題宣教活動。強化互動體驗,深入挖掘整合館區革命文物,打造“一個展覽、一次宣誓、一堂黨課、一片敬意、一份紀念”互動環節,引導觀眾回顧魯迅與共產黨人的交往歷程中感人至深的瞬間,從中汲取接續奮斗的力量;拓展宣教途徑,與社區黨組織合作推出“大先生書房——臺門黨校主題活動”,與魯字號學校合作把博物館搬進課堂,與網信辦合作在歷史街區等公共區域開展快閃、文藝表演主題活動,起到良好宣傳教育效果。
10.開發黨史教育課程,強化沉浸式體驗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以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為素材,推出面向廣大黨員干部和社會群體的“走近洛八辦 邁向新征程”全景沉浸體驗式黨史教育課程,探索建立紅色實物“入眼”、革命故事“洗耳”、體驗線路“動腳”、啟發感悟“開口”、心得分享“用手”的五官聯動教育模式,努力打造高互動性、高參與度、高體驗感的黨史教育課程。體驗課程分別在紀念館內四個場所展開:北廣場——新兵入伍、救亡室——交通護送、電臺室——電報收發、水井旁——兩塊銀元,每個場所都有不同的課程主題。參加學員根據角色分配,分單元簡要模擬一系列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游客留言說:“我感覺特別有意思,帶孩子重新體會到當時八路軍在洛陽的情景。書里的故事變成了真實畫面,新鮮而又生動,非常有教育意義?!?/p>